沈琪 作品数:5 被引量:17 H指数:2 供职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沙棘油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研究沙棘油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中低3个剂量沙棘油外用组(100%,50%和25%)及阳性药对照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每组10只。以2,4-二硝基氯苯(DNCB)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ACD模型,耳部皮损情况评分作为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的指标,在激发后48 h测定各试验组小鼠的耳廓肿胀度和脾指数,并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耳部皮肤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小鼠耳肿胀度测定结果表明沙棘油高剂量组(9 m L/kg,外用)可明显抑制DNCB诱发的小鼠耳廓肿胀,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小鼠脾指数测定结果表明沙棘油各剂量组可能通过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来发挥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沙棘油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耳组织表皮增厚程度减小,表皮及真皮水肿明显减轻,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真皮血管扩张充血现象缓解,抑制炎性细胞浸润。结论沙棘油对DNCB诱发的小鼠ACD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考察。 沈琪 王梅 康金森关键词:沙棘油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免疫 黄体酮透皮贴剂和微针组合制剂的处方工艺和体外性质研究 2025年 本文旨在制备黄体酮压敏胶贴剂与微针组合制剂,优化处方,并考察其药物释放量。采用HPLC检测制剂中黄体酮含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感官评价、黏附性、累积释放量、累积渗透量等为评价指标,优选出贴剂最佳处方,并用3D打印方法制备3种不同针高的微针,将贴剂与微针组合测定其累积渗透量,并与单纯贴剂进行对比。正交实验结果表明,贴剂最优处方为Duro-Tak 87-2677压敏胶(87.5%)、柠檬酸三丁酯(2%)、肉豆蔻酸异丙酯(5%)、二丁基羟基甲苯(0.5%),黄体酮含量(5%)。工艺验证结果表明,按照优化处方制备的贴剂成形性、黏附性良好。在经皮渗透试验中,24 h时空白组的累积渗透量为52.35±7.88μg·cm^(-2),处方贴剂的累积渗透量为200.17±6.15μg·cm^(-2),与500、750、1000μm微针组合贴剂的累积渗透量分别为226.01±7.46、278.78±6.59、422.95±16.81μg·cm^(-2)。动物实验经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IACUC-20220725-8)。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优贴剂处方,且贴剂与微针组合制剂的透皮渗透效果比单用更好,能有效增加了药物体外经皮渗透。以上研究为黄体酮透皮贴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灿 贺宏吉 苏文君 黄佳敏 董雪 沈琪 沈琪关键词:黄体酮 贴剂 微针 体外渗透 促渗剂 黄体酮脂质体微针的制备及体外性质考察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制备黄体酮脂质体,优选黄体酮脂质体微针的处方工艺,考察黄体酮脂质体微针的体外释放及经皮渗透效果。方法制备黄体酮脂质体,以包封率、粒径及电镜下形态进行表征。将黄体酮脂质体与微针基质材料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混合,采用溶剂铸造法制备微针阵列,对微针的皮肤穿刺性、载药量、体外释放、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考察。结果制得的黄体酮脂质体包封率为(70.88±2.07)%,粒径为(266.93±9.05)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23±0.03),72 h体外释放率为(83.58±2.54)%。黄体酮脂质体微针最优工艺为:以15%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为微针基质,光引发剂LAP浓度为0.25%,制得微针的载药量为(329.83±3.00)μg/cm^(2),光固化后,微针溶胀度均在200%以上。在体外释放实验中,分别经光固化1、2、3 min的黄体酮脂质体微针释放量随光固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体外经皮渗透实验中,在96 h时光固化1 min的累计渗透量为(167.08±4.75)μg/cm^(2),光固化2 min的累计渗透量为(159.69±6.04)μg/cm^(2),3 min的累计渗透量为(135.47±11.34)μg/cm^(2)。结论优选出的黄体酮脂质体微针成型性好,机械强度高。相较于脂质体,黄体酮微针能够更加有效地经皮渗透,可改善黄体酮透皮制剂的透皮性能。 贺宏吉 沈琪 沈琪 卡迪热娅·艾克拉木 白静雅 王梅关键词:黄体酮 脂质体 微针 透皮给药系统 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药鉴定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2019年 为改善《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目标高,学习内容多,学习难度大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的教学现状,探索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方法,将实际教学与虚拟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弥补传统教学弊端,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中药鉴定专业的技术人才,为今后推进《中药鉴定学》教学改革进程和全面提升中药鉴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沈琪 路文杰 王梅关键词:中药鉴定 智慧课堂 沙棘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的CGC法测定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研究沙棘籽油中脂肪酸成分,定量分析并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CGC)测定沙棘籽油中维生素E(Vit E)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溶剂回流提取法提取沙棘油中挥发油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岛津GC-2010 plus气相色谱仪,以正三十二烷为内标物对Vit E进行测定,并对该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从沙棘籽油中分离鉴定出28个化合物;采用Rtx-5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柱温为程序升温:150℃保持13 min,以10℃·min(-1)的升温速率升至300℃,保持8 min;FID检测器温度为300℃;进样口温度为310℃;无分流进样。在此条件下,Vit E和内标物分离良好,在0.02~0.43 mg·m 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6。结论:建立以CGC测定沙棘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的方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沙棘籽油中Vit E的含量测定方法。 沈琪 王梅关键词:沙棘油 维生素E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