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毅 作品数:6 被引量:13 H指数:2 供职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男性原发性肺绒毛膜癌^(18)F-FDG PET/CT显像1例 2023年 患者男,58岁,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于外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1 d前出现高热来本院就诊。既往饮酒、吸烟30年。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WBC计数19.77(3.50~9.50)×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30%(40.00%~75.00%),PLT 365(125~350)×10^(9)/L,C反应蛋白149.06(0~6.00)mg/L,降钙素原620(0~50)ng/L;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76(0~1.63)×10^(3) ng/L]、细胞角蛋白19片段[7.42(0~3.30)×10^(3 )ng/L]增高。多次痰涂片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和结核杆菌。行^(18)F-FDG PET/CT及胸部CT(平扫+增强)(图1),综合考虑为左肺下叶肺癌伴纵隔及左肺门淋巴结转移。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主支气管末段"菜花"样新生物生长、左下叶支气管堵塞。左主支气管末段新生物活组织检查考虑为绒毛膜癌(图2)。后补充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18267(0~2.6)U/L。全身其他部位未发现原发灶。男性肺原发性绒毛膜癌临床罕见,既往个案报道仅见于CT检查[1,2]。^(18)F-FDG PET/CT作为无创性多功能影像检查方法,在评估患者全身累及情况时具有明显优势,但其代谢参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尚待研究。 周会 王钟灵 黄俊毅 李光明关键词:绒毛膜癌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支气管镜检查 痰涂片检查 320排CT在胸部健康检查中实行个性化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320排CT在胸部健康检查中实行个性化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12月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242例,按体质指数标准分成四组,使用东芝公司320排螺旋CT进行常规剂量及各级低剂量扫描并进行后处理,通过分析软件记录扫描时间(T)、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测定图像CT值标准差(SD),并对所有图像进行三维重建(3D)、最小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RP)等处理,分析比较常规剂量及各级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减低差异及图像的质量差别。结果:CT扫描图像的CT值标准差(SD)随着剂量的降低而增加,且在降到15 m A时升高突然明显。第二组至第五组的CT值标准差(SD)与第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指数的人群,通过降低各级剂量,分析其图像质量,得出了各组在最佳低剂量扫描条件下,保证图像满足诊断要求的扫描方法。结论:320排螺旋CT在不同体质量指数中实行个性化低剂量扫描可用于大规模胸部体检。 曾庆千 刘红艳 彭旭红 雷苑麟 黄海连 黄俊毅 关秀红 卢俊英关键词:健康体检 体质指数 320排螺旋CT MSCT双期扫描在术前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MSCT双期扫描在术前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腮腺腺淋巴瘤、13例多形性腺瘤,分析其临床资料、CT双期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两者临床资料对比: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T双期增强影像表现对比:肿瘤边缘、分叶、CT增强扫描等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数目、部位、囊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双期增强扫描腮腺腺淋巴瘤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多形性腺瘤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结合临床病史可进行术前鉴别诊断,并且可有效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唐亚丽 李光明 梁永晴 王钟灵 黄俊毅 梁明玉 吴少莹关键词:腮腺 多形性腺瘤 腺淋巴瘤 婴幼儿呼吸道异物临床与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婴幼儿呼吸道异物多层螺旋CT的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有完整临床和CT影像资料的患儿5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CT表现。结果52例中误吸史40例(76.9%,40/52),咳嗽或呛咳44例(84.6%,44/52),咳痰33例(63.5%,33/52)。异物类型主要是果仁、果核等食物类。异物位于气管7例(13.5%,7/52),右侧支气管29例(55.8%,29/52),左侧支气管16例(30.8%,16/52)。39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其中阻塞性肺气肿34例(65.4%,34/52),阻塞性肺炎13例(25.0%,13/52),纵隔移位9例(17.3%,9/52),阻塞性肺不张2例(3.8%,2/52),颈部纵隔气肿1例(1.9%,1/52)。不同异物位置(P<0.001)、不同起病时间(P=0.028)发生阻塞性肺气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异物吸入史,气道异物直接和间接CT征象可减少误诊;沿可疑异物所在气道走行方向重建是准确诊治气道异物的有效方法。 梁明玉 梁永晴 王钟灵 黄俊毅 李光明关键词:呼吸道异物 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