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俊杰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气管
  • 2篇外周
  • 2篇静脉
  • 2篇儿童
  • 2篇X线
  • 1篇导管
  • 1篇断层
  • 1篇胸部
  • 1篇胸部CT
  • 1篇胸片
  • 1篇源性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异物
  • 1篇置管
  • 1篇置入中心静脉...
  • 1篇融合技术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机构

  • 6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雷俊杰
  • 4篇冉慕光
  • 4篇王承光
  • 2篇林冬云
  • 2篇黄庆
  • 1篇陈翠芳
  • 1篇刘红艳
  • 1篇刘林

传媒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 1篇功能与分子医...
  • 1篇伤害医学(电...
  • 1篇世界复合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CT定位上腔静脉用于PICC置管中的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CT定位上腔静脉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PICC)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PICC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CT增强检查,测量患者气管隆突到上腔静脉下端的距离及对应胸椎单元数目,并对上腔静脉下1/3段在气管隆突下所处位置进行计算,以该段位置作为PICC尖端理想位置,通过CT定位图评价患者置管情况。结果上腔静脉下1/3段的下端位于气管隆突下(48.41±6.52)mm,对应(2.06±0.34)个胸椎单元;上腔静脉下1/3段的上端位于气管隆突下(21.36±5.82)mm,对应(0.89±0.28)个胸椎单元。在CT定位图上判断PICC尖端是否在理想位置时,相较于以气管隆突下21.5~48.5 mm作为参考标准,以气管隆突下0.9~2.1个胸椎单元作为上腔静脉下1/3段的参考标准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判断PICC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时,可以用气管隆突下0.9~2.1个胸椎单元作为参考标准。
王承光张鹏冉慕光陈圣欢雷俊杰邓树芳
关键词:CT上腔静脉
胸片和胸部CT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效果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胸片和胸部CT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100例PICC置管术后的患者,并且他们在二周内进行了胸片与胸部CT增强检查,对于胸片与胸部CT上气管隆突和腔静脉-心房交界处与PICC导管尖端的垂直距离分别进行测量并记录,然后对这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结果的一致性、性别、年龄、身高与体重等个体的因素对气管隆突与和腔静脉-心房交界处与PICC导管尖端的垂直距离的影响。结果:胸片组气管隆突与腔静脉-心房交界处距离为(4.82±0.78)cm,气管隆突到PICC导管尖端的距离为(4.30±0.85)cm与CT组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片组与胸部CT所测量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者可以在以后的应用中互相替代。
王承光张鹏冉慕光陈圣欢雷俊杰邓树芳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气管隆突
基于断层融合技术对骨折术后骨痂显示的对照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X线断层融合技术与数字摄影在骨折术后愈合进程中骨痂显示的差异。方法 54例骨折术后患者,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均行数字摄影和X线断层融合技术成像,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X线断层融合技术和数字摄影两种方法所获得图像对骨痂的显示情况在术后2周显示率分别为3.7%和14.81%,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显示率分别为38.89%和77.78%,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2个月显示率分别为66.67%和87.04%,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显示率分别为88.89%和94.44%,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X线断层融合技术对骨折术后早期骨痂显示具有重要的价值,较X线平片具有明显优势。
冉慕光雷俊杰陈圣欢王承光刘林刘红艳
关键词:骨折骨痂体层摄影术X线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及CT特征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总结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3例IPB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13例患者均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分析患者临床及CT特征。结果 IPB患者年龄31~72岁,平均为55岁,男性好发(10/13);10例患者呈泌尿系刺激或血尿症状。13例IPB均为单发,膀胱三角区发病7例(7/13)。IPB病灶最大径约0.5~4.5 cm,小于1.0 cm者8例(8/13);病灶形态欠规则,11例(11/13)病灶带蒂。病灶密度均匀,均未见囊变坏死征象,2例(2/13)伴钙化灶;13例均病灶强化呈渐进持续性中-高度强化。13例IPB病灶局限于膀胱内,无膀胱壁及邻近组织侵犯,无转移征象。结论 IPB的临床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中老年男性发病,膀胱单发带蒂,肿块,密度均匀,呈明显持续性强化,无侵袭性上述特征高度提示IPB诊断。
王承光冉慕光张鹏陈圣欢雷俊杰
关键词: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肺炎链球菌与EB病毒共感染儿童坏死性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与EB病毒(EBV)共感染儿童坏死性肺炎(NP)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4月1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NP患儿的病历资料,并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PubMed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2岁,因“咳嗽10余天,反复发热6天,呼吸困难3天”收治入本院。患儿胸部CT显示右肺中叶实变伴多发空洞形成,右侧胸腔积液。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病原学分析,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未检出致病微生物,而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则检出高序列数的肺炎链球菌、人类γ疱疹病毒4型(为EBV)以及低序列数的流感嗜血杆菌和人类哺乳动物腺病毒C组。治疗措施包括给予患儿抗菌药物、祛痰药、抗凝血药、糖皮质激素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以及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治疗21天后患儿康复出院。3个月余随访中,患儿状态良好。相关文献显示,引起我国儿童NP的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国内外医学文献中EBV相关性NP的成人病例已见1例,但儿童病例迄今尚未见报告。结论EBV可能参与儿童NP发病,但目前依据尚不充分。基于病原微生物tNGS有助于NP患儿的病原学诊断和抗微生物治疗的精准性,但临床上对其报告应谨慎解读。
黄庆雷俊杰潘家龙林冬云
关键词:坏死性肺炎EB病毒肺炎链球菌儿童
清远地区0~14岁儿童外源性气管支气管异物流行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
2024年
目的分析清远地区儿童外源性气管支气管异物(tracheobronchial foreign bodies,TFBs)的流行特点,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回顾2013年至2022年间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岁以下儿童外源性TFBs病例,收集并分析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居住地、发病时间、诱发因素、异物种类、异物滞留时间、异物滞留部位、并发症、治疗、转归等,总结其流行特点,并据此探讨预防对策。结果共纳入159例,其中101例(63.52%)来自农村,58例(36.48%)来自城市。发病高峰出现在冬季(66例,41.51%)。发病年龄在4~95月龄,多数(139例,87.42%)在36月龄以下。男性99例(62.26%),女性60例(37.74%),男女比例1.65:1。异物种类以坚果和种子类(128例,80.50%)及动物骨骼(15例,9.43%)为主。坚果和种子类异物中最常见的是花生(64例,40.25%)和瓜子(46例,28.93%),之后为黄皮果核(6例,3.77%)。坚果和种子类异物在12月龄患儿中更常见(χ^(2)=25.895,P<0.001),而动物骨骼类异物在0~11月龄患儿中更常见(χ^(2)=38.590,P<0.001)。多数患儿(142例,89.31%)在进食过程中发病,其中,进食坚果和种子类诱发者在≥12月龄患儿中更常见(χ^(2)=22.365,P<0.001),而进食带骨食物诱发者在0~11月龄患儿中更常见(P<0.001)。0~11月龄患儿进食带骨食物诱发者共8例,其中进食猪骨粥诱发者7例,进食黄鳝粥诱发者1例。大多数患儿(148例,93.08%)发病时有监护人在场。气管异物在≥24月龄患儿中更常见(χ^(2)-7.367,P=0.007),而单侧支气管异物则在0~23月龄患儿中更常见(χ^(2)=5.210,P=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较长的异物滞留时间(OR=1.489,95%CI:1.098,2.020)和较小的发病年龄(OR=0.646,95%CI:0.459,0.908)是发生并发症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159例患儿经治疗后痊愈出院151例(94.97%),转诊7例(4.40%),死亡1例(0.63%)。结论与年龄不匹配的食物暴露是清远地区儿童发生外源性TFBs的主要诱因,花生、瓜子、带骨食物及
黄庆潘家龙陈翠芳雷俊杰林冬云
关键词:气管异物气管支气管异物流行病学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