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然
- 作品数:7 被引量:8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基于GIS-AHP分析的太湖西山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评价太湖风景区西山片区传统村落景观资源.【方法】选取明月湾、东村、东西蔡与植里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两方面共13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结合GIS空间数据与AHP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分析.【结果】明月湾古村综合评分3.89,整体景观资源情况最佳;植里3.85,东村3.79,东西蔡最低3.22.【结论】明月湾古村的整体景观资源情况最佳,保护方法和策略值得学习和借鉴;植里古村与东村古村次之,东西蔡古村自然资源禀赋与人文资源保护情况均欠佳.
- 唐晓岚张卓然安宇
- 关键词:传统村落AHP层次分析法GIS技术
- 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被引量:22
- 2017年
- 保护地是我国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基于保护地类型的多样性和区域地理条件与历史脉络的差异性,借助Arc GIS、SPSS软件分析,以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1市为研究区域,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类国家级保护地形式为研究对象,引入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及Kernel核密度指数分析长江中下游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自然与人文保护地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保护地总体趋于集聚分布,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最邻近点指数R>1,趋于均匀分布,其他类型的保护地均呈集聚分布。省域保护地地理集中指数江苏最高,江西最低;各类型保护地地理集中指数相差不大,分布较为均衡。自然保护地分布形成环太湖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长沙都市圈4个高密度地区;人文保护地高密度地区集中在浙江、安徽和江苏3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受资源禀赋影响最大,而人文保护地与城市发展状况关系紧密。
- 张卓然唐晓岚贾艳艳
- 关键词:保护地自然保护地长江中下游
- 以项目负责人为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思考被引量:2
- 2019年
- 鉴于风景园林设计项目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优秀的设计团队需要有优秀的项目负责人统筹和协调不同专业间的合作与沟通。本文从风景园林设计实践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出发,阐述项目负责人的职业要求,并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三大能力”和“两个立足与两个注重”的具体培养措施。
- 唐晓岚王忆梅张卓然
- 关键词:项目负责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研究生教育
- 太湖东西山古村落风水林探析被引量:3
- 2017年
- 风水林植根于中国传统风水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精神,是区域中一类特殊的景观资源。本文通过对太湖古村落风水林的深入调研与分析,将太湖东西山古村落风水林空间形态划分为聚集型和游离型,其中聚集型包括半月形布局、U形布局和环形布局,并总结了构成太湖东西山古村落风水林的常见植物。从人文价值、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四个方面探讨了太湖古村落风水林的功能价值。
- 贾艳艳唐晓岚张卓然蒋春
- 关键词:太湖
- 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强度关系研究被引量:23
- 2020年
- 以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计算长江中下游流域人类活动强度,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分析研究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六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分布特征,并定量揭示保护地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旨在为长江中下游流域建立基于人类活动强度的各类自然保护地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人类活动高、较高、中、较低和低强度带在研究区的占比分别为3. 74%、9. 83%、14. 98%、30. 81%和40. 63%;高等级强度带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平原、江汉平原等平原区,低等级强度带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武陵山区等山地丘陵区。2)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均匀型,水利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为凝聚型;六类保护地在各人类活动强度带空间分布不均衡。3)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分别在中、较高、高、低、较低和低强度带密度最大;在高等级强度带"人地"矛盾更突出,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力度和人类活动管控,尤其针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水利风景区。
- 贾艳艳唐晓岚张卓然
-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强度长江中下游
- 长江沿岸芜湖区段景观格局演变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被引量:19
- 2019年
- 以芜湖区段1995-2016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景观指数、动态度模型、景观转移矩阵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价模型等方法研究其景观格局和ESV动态变化,定量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对ESV的影响,以期为芜湖区段景观格局优化和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1)20多a间,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增强,趋于均匀分布。2)耕地和林地面积显著减少,耕地斑块数增多,趋于破碎化;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和斑块结合度指数呈增加趋势,趋于集中连片分布;湿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优势度和连通性趋于减弱。3)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动态度较明显,耕地减少部分主要流向建设用地,达48414 hm 2,占耕地变化量的55.53%。4)研究期内总ESV呈持续下降趋势,减少了10.87%,生态功能衰减。生态服务功能主要为废物处理、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耕地对维持芜湖区段ESV起比较稳定的作用,而林地和湿地起主导作用。研究认为,必须重视对林地和湿地的保护,加强对自然山体林地的保护与修复和以长江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对提高芜湖区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 贾艳艳唐晓岚杨阳张卓然
- 关键词:景观指数生态服务价值长江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