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坤
- 作品数:13 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大数据时代风景名胜区规划思路与方法探讨被引量:1
- 2018年
- 大数据的出现为人居环境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大数据目前已经被广泛使用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领域,较少利用于风景园林学科。通过梳理总结传统风景名胜区规划现存问题,着重分析大数据时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新机遇与新方法,指出规划过程中大数据方法与信息化工具的核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时代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在克服传统规划动态性、科学性、公众参与度不足等问题的前提下,以融合多元大数据提升现状调研方法、向信息化转变开发新型空间研究手段、促进各社会层次协同规划、规划成果动态可视化表达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资源优势和大数据高速、高效、科学的特点,进而实现风景名胜区规划大数据时代高效、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推动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立。
- 任宇杰马坤唐晓岚
- 关键词:大数据风景名胜区
- 基于大数据观察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热度分析——以携程旅游网为例被引量:2
- 2018年
- 为了探究大数据时代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互联网热度的空间分布状况,运用携程旅游网上游客对国家地质公园的点评数据,建立热度评价体系,计算中国241个国家地质公园的热度综合评分。并借助Bing地图和PowerMap软件对国家地质公园的热度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核密度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热度空间分布以胡焕庸线为界存在"东高西低"的趋势;浙江-安徽地区、云南地区两大热度核心圈牵引着其他次级核心圈发展,但整体发展格局联系不紧密。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国家地质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推动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的建立。
- 任宇杰郭乃静马坤唐晓岚
-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大数据热度
- 大数据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思路与实践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其规划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大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园区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本文阐述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园区规划思路的转变和创新,提出了“规划—管理—服务—反馈”的规划体系,并结合江苏省盐城市大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实践,立足大数据高速、高效、科学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园区规划的新机遇、新方法、新手段,从而发挥园区的资源优势,实现大数据背景下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高效、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为各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 蔡汉马坤
- 关键词:大数据规划思路
- 面向农业规划相关专业的GIS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前高校农业规划相关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体系不完善和考核机制不全面等问题。以深度融合农业规划为课程改革目标,从重构基础知识框架、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拓展实践设计应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调整课程考核机制六个方面实现GIS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构建“理论实践科研理论”的循环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农业规划相关专业GIS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农业规划相关专业人才。
- 蔡汉王楠龚钰马坤
- 关键词:农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教学优化
- 长江中下游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对湿地景观格局影响研究被引量:29
- 2020年
- 目前关于大尺度下人类活动强度对湿地景观格局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揭示长江中下游流域湿地景观格局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以1995~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和景观指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演变特征、湿地景观格局特征及人类活动强度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类活动高强度带面积增加,低强度带面积减少;1995~2015年,各强度带的人类活动强度平均值均呈增长趋势,强度带等级越高,平均值增幅越大。(2)20年间,湿地面积不断增加,占比分别为5.14%、5.27%和5.30%;湖泊和沼泽地分别减少了70.73 km^2和216.53 km^2,而水库坑塘面积增加了1 155.32 km^2,对湿地增加的贡献率达94.75%,研究期主要是人工湿地在扩张,而自然湿地在萎缩;湿地景观的破碎度减弱,景观多样性减少。(3)伴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湿地相对变化呈"收缩"效应,且在人类活动强度越高的区域,"收缩"效应越明显;随着人类活动强度降低,湿地景观破碎度减弱,聚集度下降,景观多样性增强,景观形状趋于复杂。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和人类活动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 贾艳艳唐晓岚唐芳林杨阳马坤
- 关键词:湿地景观人类活动强度长江中下游
- 基于LBSN大数据的旅游目的地类簇选点及热度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利用江苏省南京市手机用户微信LBSN大数据和原始气象数据,建立了一种基于CFSFDP聚类分析的旅游目的地的重点热门地点的识别方法,并结合TF-IDF文本分析法和ArcGIS地理信息技术对分析方法进行修正,对南京市紫金山和玄武湖一山一水两大旅游目的地进行类簇选点分析。在识别出具体景点之后再结合气象数据对其热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基于LBSN大数据的旅游目的地类簇点选取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准确识别出目标区域内的热门景点,同时可以发现数据点越密集,LBSN大数据量越大,类簇点识别的准确性越高。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热度在周末和旅游旺季,春夏两季数值较高。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在获取LBSN大数据的情况下,对相关部门进行旅游规划和游客出行提出科学性的指导。
- 任宇杰马坤唐晓岚柳操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 长江流域国家级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国家公园廊道空间策略研究被引量:23
- 2018年
- 长江流域国家级保护地数量庞大、保护类型多样,为了实现对长江流域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和管理的目的,从全域尺度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是梳理长江国家公园廊道构建的重要基础。通过数理统计与ArcGIS空间分析,结合中国自然地理表征和人文地理表征,对长江流域现有8类共计996处国家级保护地空间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国家级保护地总体呈集聚分布,并形成三江源区域、三江并流区域、川西高山高原区域、秦岭中段区域、渝西盆地区域、环洞庭湖区域、环鄱阳湖区域、黄山区域、环太湖区域9个集聚区;(2)长江流域国家级保护地主要集中在中切割高山区和中下游低山丘陵平原区,覆盖了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土壤肥沃、可达性较高、人口密度适中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和中部区域。基于其国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提出构建"长江源头—入海口"重要保护节点、"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重要保护片区、"武当山—华釜山—大凉山、巫山—武陵山—药山"重要保护带的"三重要"模式与"国家公园先行区—国家级保护地聚集区—自然、社会、经济优势区—原生动植物本底"的"四层次"体系相结合的长江国家公园廊道空间策略。
- 马坤唐晓岚刘思源王奕文任宇杰刘小涵
- 关键词:长江流域
- 基于自然资源生态优势的长江国家公园大廊道的构想被引量:8
- 2017年
- 长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数量众多的各级保护地,已建成较为成熟的多种保护类型。为响应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推广与实践,本文提出建立"长江国家公园大廊道",以实现对长江流域自然资源和保护地整体保护和管理的目标。文章从长江流域建设国家公园大廊道的自然资源优势显著、多种保护地模式并行等基础研究出发,分析了建立大廊道的生态、游憩、美学、科研、经济和历史等多重价值意义,提出整体性与多样性兼备、荒野性与敏感性并存的建立原则,论述了明确"四层次+三重点"之空间策略、建设共享信息库之数据策略、实施统一管理之管控策略、建立绿色共享基础设施之网络化策略的建设性构想。
- 唐晓岚任宇杰马坤
- 关键词:自然资源生态优势长江流域保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