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 作品数:15 被引量:101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光布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构建人本化教师评价体系的思考被引量:8
- 2008年
- 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一种管理理论、方法或实践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目前高校教师管理中实施的教师评价制度,实际上采用的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奖惩性评价。但高校教师绝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是具有"经济人"某些特征的"自我实现人"。发展性教师评价是符合"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的一种新型教师评价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体系的关键点是奖惩性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二元结合。
- 徐敏
- 关键词:教师评价奖惩性评价人性特征
- 反思奥地利乱伦案新闻报道
- 2008年
- 2008年4月在奥地利出现了一起令人发指的囚女乱伦案,一女惨遭其父24载蹂躏生下7个子女,后被解救而重见天日。这起乱伦案使奥地利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奥地利人说,这个案子的报道使他们国家蒙羞。
- 龚际平
- 关键词:新闻伦理新闻道德新闻栏目新闻材料新闻素材
-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被引量:8
- 2008年
- 当前,地方高校必须遵循高校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积极改革创新,调整自己的功能设置,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等方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 王东京
-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社会服务
- 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被引量:4
- 2018年
- 根据新时代国家对高校社会服务的新要求、新技术给高校社会服务赋予的新内涵,结合当前高校社会服务发展的新态势,构建了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一级指标:顶层设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文化服务、设施服务及志愿服务,并进一步细分25个二级指标,详细介绍了二级指标的评价内容。该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和评价高校社会服务绩效,也有助于丰富教育大数据。
- 燕姣云杨雪英
- 关键词:高校社会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地市报跨区域报业联盟剖析被引量:3
- 2007年
- 中国的报业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负担,亦即观念、体制、市场与网络等新媒体的制约与竞争局面。一直作为宣传喉舌的党报,经过近30年的改革,经历了“一元体制下的条块分割——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产业化集团化经营”的发展阶段,虽然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事业属性与产业化的体制矛盾、
- 龚际平
- 关键词:报业地市报联盟条块分割
-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考
- 2000年
- 就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问题,从观念转变、力度和速度的把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转换、队伍建设及科学化管理方面提出论点.并介绍了所采取的措施。
- 陈卫江海波刘家旺
- 关键词:高校社会化后勤服务职工队伍建设
- 新闻内涵与外延认识上的“悖论”及其解决——纪念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发表61周年被引量:2
- 2005年
- 新闻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悖论”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出现“悖论”的主要原因是:对新闻现象把握社会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出现认识偏差,理论来源的多样性,对新闻与事实关系认识的机械性,拘泥于纯形式逻辑范围立论,试图以二元论或多元论解决问题,将日常生活实际经验或需求代替理论建构的科学规范理想。解决“悖论”的途径是:立足更高的思维层次审视新闻现象,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研究新闻,重新认识新闻的实践性概念,在此基础上整合新闻学理论。
- 龚际平
- 关键词:新闻悖论
-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被引量:14
- 2006年
- 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加剧,高校“卖方市场”优势弱化,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日渐平等,学生管理成为两个平等主体间的对话互动活动,“关注心、管理心”成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组织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理论可为高校与学生之间这种“心的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 肖云
- 关键词:高校组织学生管理心理契约
- 高校信息公开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被引量:29
- 2011年
- 高校信息公开体现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规定性。信息公开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外部效应体现在:有益于高校与社会的有效联系,有益于高校问责制的建立,有益于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内部效应体现在:实现民主管理,推进去行政化,反腐倡廉,提高办学效益,增强软实力。信息公开必须建立标准和责任制度,财务公开是信息公开的关键,必须重视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的信息公开。
- 徐敏
- 关键词:高校信息公开现代大学制度
- 基于新工科建设的“产教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20
- 2018年
- 立足快速变化发展的世界,探寻新工科与新经济呼应之策,推进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与"产教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建立"四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探索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 孙同福许瑞波杨雪英丁兆奎燕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