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丁华

作品数:6 被引量:4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1篇地面热源
  • 1篇行星
  • 1篇太阳
  • 1篇逆温
  • 1篇谱分析
  • 1篇潜热
  • 1篇切变
  • 1篇周期
  • 1篇最大熵
  • 1篇温场
  • 1篇净辐射
  • 1篇混合层
  • 1篇计算法
  • 1篇计算方法
  • 1篇厚度
  • 1篇边界层
  • 1篇大气稳定度
  • 1篇稳定度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冶金建筑...

作者

  • 6篇李丁华
  • 4篇吴敬之
  • 1篇兰继龙
  • 1篇邱传涛
  • 1篇史宝忠

传媒

  • 5篇高原气象
  • 1篇西安冶金建筑...

年份

  • 1篇1997
  • 1篇1992
  • 2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延安市冬季边界层风、温场特征分布被引量:2
1988年
本文利用1985年12月25日—1986年1月9日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延安市冬季边界层风、温场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市冬季低层逆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逆温持续期近地面几十米表现为混合层结构。边界层风场十分复杂,时空变化大,地面常为小风状态,风向、风速沿垂直方向有明显切变,低层流场有显著渠道效应,山谷风明显。
李丁华吴敬之
关键词:逆温混合层切变
平均风向的计算方法及其比较被引量:39
1997年
常用的平均风向4种计算方法分别是算术平均法、标量平均法、单位矢量法和矢量法,利用实测资料对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算术平均法加大了偏南风的比重;标量平均法在风向变化360°时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在应用时须加以注意;单位矢量法与矢量法的结果比较一致,且不需风速的同期观测资料。
邱传涛李丁华
关键词:计算法
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强度跃变事实及其现象被引量:4
1990年
1、地面热源强度资料及其计算 地表热量平衡方程为 B=P+LE+H(1)其中B为净辐射值,P为感热,LE为潜热(或蒸发凝结热),H为土壤热通量。 或 B-H=D+LE(2)B-H即为地面热源强度或地面加热强度。其中B-H>0,地面为热源;B-H<0,地面为冷源。依据相似理论,用通量廓线关系计算了拉萨、那曲、改则三站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值,辐射平衡用实测值,地表热通量则用5cm,10cm深度的土壤热通量外推得到。从而由(2)式可得到上述三站的地面热源强度。具体计算方法及其计算误差详见[2]。
吴敬之李丁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潜热净辐射
1982—1983年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各分量的谱分析
1992年
本文所用资料为1982年11月1日至1983年2月28日青藏高原热源考察资料,对改则、拉萨、那曲,甘孜四站的地面热源各分量进行最大熵谱分析。结果表明:地面热源各分量有准两周和准一周周期,由夏至冬地面热源各分量的周期转长。
李丁华兰继龙
关键词:地面热源周期青藏高原最大熵谱分析
对Pasquill大气稳定度分类法的一种修正——辐射值法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在Pasquill大气稳定度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太阳辐射值和风速划分大气稳定度的方法。回避了Pasquill方法中云量观测的困难,使大气稳定度的划分由定性转向定量。
吴敬之李丁华史宝忠
关键词:稳定度太阳
近中性条件下青藏高原行星边界层厚度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利用1979年5—8月常规气象资料,采用三种不同定义的确定边界层厚度的方法,得到近中性弱稳定条件下夏季青藏高原平均边界层厚度为600m左右。
吴敬之李丁华郝素明
关键词:边界层厚度行星
全文增补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