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1篇行星
  • 1篇蒸发
  • 1篇蒸发力
  • 1篇蒸散
  • 1篇水分
  • 1篇太阳
  • 1篇田块
  • 1篇土壤表层
  • 1篇土壤含水量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逆温
  • 1篇潜热
  • 1篇切变
  • 1篇中子
  • 1篇温场
  • 1篇绿洲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冶金建筑...

作者

  • 7篇吴敬之
  • 4篇李丁华
  • 3篇王尧奇
  • 3篇高洪春
  • 2篇刘巍
  • 2篇邱传涛
  • 2篇韦志刚
  • 1篇史宝忠

传媒

  • 6篇高原气象
  • 1篇西安冶金建筑...

年份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河西地区黑河流域绿洲蒸发力特征及其计算方法被引量:9
1994年
在河西地区黑河流域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研究中,我们在不同下垫面上进行了蒸发力的测量。发现绿洲内蒸发力仅是戈壁的44%—56%。绿洲内蒸发力并不比湿润地区有显著增大。夜间蒸发力所占比重较大是一普遍现象。用彭曼原式和修正式计算干旱地区的蒸发力,个别月份误差较大。
吴敬之王尧奇高洪春
关键词:绿洲蒸发力计算法黑河实验区
延安市冬季边界层风、温场特征分布被引量:2
1988年
本文利用1985年12月25日—1986年1月9日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延安市冬季边界层风、温场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市冬季低层逆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逆温持续期近地面几十米表现为混合层结构。边界层风场十分复杂,时空变化大,地面常为小风状态,风向、风速沿垂直方向有明显切变,低层流场有显著渠道效应,山谷风明显。
李丁华吴敬之
关键词:逆温混合层切变
土壤含水量重复测定次数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根据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的程度,在测量精度为10%和置信概率为0.90的要求下,利用数理统计学方法确定了土壤含水量所需重复测定次数。张掖试验点80cm以上为5次,90和100cm各为8和10次。临泽试验点5,70,80cm分别需测定12,13和14次,其余各层小于7次。如测量精度为15%和置信概率为0.90,则所需测定次数,张掖不大于6次,临泽不大于8次。
王尧奇吴敬之韦志刚刘巍高洪春邱传涛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
近中性条件下青藏高原行星边界层厚度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利用1979年5—8月常规气象资料,采用三种不同定义的确定边界层厚度的方法,得到近中性弱稳定条件下夏季青藏高原平均边界层厚度为600m左右。
吴敬之李丁华郝素明
关键词:边界层厚度行星
全文增补中
对Pasquill大气稳定度分类法的一种修正——辐射值法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在Pasquill大气稳定度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太阳辐射值和风速划分大气稳定度的方法。回避了Pasquill方法中云量观测的困难,使大气稳定度的划分由定性转向定量。
吴敬之李丁华史宝忠
关键词:稳定度太阳
中子土壤水分仪田间标定结果被引量:1
1993年
中子土壤水分仪必须在观测现场重新标定方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1988年在张掖曾作过一次标定,由于当时观测场地受蒸散器施工影响,标定是在观测场周围邻近田块进行的,目的主要在于检验仪器性能。结果表明国产LNW-50A型中子土壤水分仪性能良好,它的最大缺陷是不能准确测量0-30cm土壤表层的含水量。
刘巍王尧奇韦志刚吴敬之高洪春邱传涛
关键词:土壤水分田块土壤表层蒸散观测场中子
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强度跃变事实及其现象被引量:4
1990年
1、地面热源强度资料及其计算 地表热量平衡方程为 B=P+LE+H(1)其中B为净辐射值,P为感热,LE为潜热(或蒸发凝结热),H为土壤热通量。 或 B-H=D+LE(2)B-H即为地面热源强度或地面加热强度。其中B-H>0,地面为热源;B-H<0,地面为冷源。依据相似理论,用通量廓线关系计算了拉萨、那曲、改则三站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值,辐射平衡用实测值,地表热通量则用5cm,10cm深度的土壤热通量外推得到。从而由(2)式可得到上述三站的地面热源强度。具体计算方法及其计算误差详见[2]。
吴敬之李丁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潜热净辐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