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刚
- 作品数:65 被引量:18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农业科学更多>>
- 交互主体性与他人——论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意义与界限被引量:12
- 2008年
- 朱刚
- 关键词:交互主体性胡塞尔现象学笛卡尔沉思
- 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我”与“家”被引量:5
- 2018年
- 在现代性主流话语中,"家"被塑造为一种压抑个体、囚禁自我的"总体"乃至"牢笼"。但在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中,家被赋予一种本源性的地位:它不仅不再是束缚自我的囚笼,反而是主体自身或自我得以构建的前提,是自我从存在与自然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必经之途,同时也是主体自我与世界发生关联的中介和根据。家被视为自我或意识的身体。就此而言,家不能也无法被还原或扬弃。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对家的分析首先是一种存在论-生存论分析,但这样一种存在论-生存论分析只是列维纳斯对家的分析的起点,其对家的思考最终要从存在论-生存论分析走向伦理学分析。
- 朱刚
- 关键词:自我女性面容列维纳斯
- 从诸种符号到符号:论德里达《声音与现象》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符号问题的“导论”
- 2005年
- 如何阅读与理解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一直是一个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进入该文本的一个新的视角,即符号与本原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考察和讨论了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一研究”中所做的一个“本质性的区分”———作为“表述”的符号和作为“指号”的符号的区分———以及德里达对这一“本质区分”的解构。由此解构,德里达“导引”出了一个被胡塞尔耽搁了的更本原的问题:在表述与指号区分之前的一般符号及其与本原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正是这个问题,构成了《声音与现象》乃至整个德里达前期思想的主导问题。因此,只有从这一问题出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德里达的解构的意义。
- 朱刚
- 关键词:胡塞尔德里达
-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被引量:6
- 2005年
- 马克思从意识形态批判角度出发,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出发分别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组织方式,并主张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克服异化;海德格尔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对存在的遗忘,人类的拯救在于对“存在的看护”。
- 汉斯-马丁.格拉赫朱刚
- 关键词:形而上学批判
- 儒学的现象学转向与现象学儒学——以张祥龙对亲亲的现象学阐释为例
- 2024年
- 儒学与现象学在张祥龙那里的相遇是儒学在当下藉以别开生面、重焕生机的一个重要契机:它推动了或正在推动儒家哲学进入一种现象学的转向,从而使一种新的儒学形态——现象学儒学——得以可能。张祥龙之所以能开启儒学的现象学转向、创建一种现象学的儒学,首先要归功于他会通经典现象学家的现象学思想而熔铸锻造出的以时间为本原的境域—发生现象学及其“热思”方法。凭借这种现象学及其热思方法,张祥龙对儒家以孝慈为核心的亲亲做了现象学的阐释,将其理解为一种原初的时间性,使其从传统的自然本能说和后天规范说两种解释框架中解放出来,并进而将其阐发为原初的意义生发机制。张祥龙从其以时间为本原的境域—发生现象学出发对亲亲的这种现象学阐发,是其现象学儒学的一个基本贡献。
- 朱刚
- 关键词:亲亲
-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会)
- 2021年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会议鼓舞人心,引人深思,催人奋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萍所长倡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广东哲学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广东马克思主义学会、现代哲学杂志社,联合组织了以“新时代·新理念·新格局”为主题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视频会议,哲学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近二十位专家与会,交流学习心得,共商学术大是。这里刊登部分发言。本刊后续还将组织此一主题的专栏文章。
- 李萍杨学功吴向东张文喜贺来唐正东郝立新尹树广张伟朱刚钟明华韩立新林进平
- 关键词: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栏文章哲学系
- 对马克斯·舍勒的《形式主义》的批注
- 2024年
- “我们不知道胡塞尔对于舍勒的这部不朽之作的观点”,舍勒全集的编者M.S.弗林斯(Manfred S.Frings)在胡塞尔的伦理学著作第一卷的编辑本于《胡塞尔全集》①中出版之际这样写道。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表达着这样的愿望(它既存在于胡塞尔的圈子里也存在于那些对舍勒哲学仍然感兴趣的少数人中间):想知道“大师”在面对那个当时被大多数人视为他杰出的助手的作品时是何反应。这一愿望不仅存在于德语国家,也同样存在于拉丁语系国家。在眼下这个出版物中,我们试图呈现一份胡塞尔在马克斯·舍勒的主要著作即《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中的批注的(德—法)对照本,借此部分地满足这一愿望。
- 埃德蒙德·胡塞尔朱刚吴思涵(译)
- 关键词:胡塞尔批注舍勒
- “传·达”的启示
- 2008年
- 2007年12月,以传统节俗文化为着眼点,中山大学与广州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主题创作与展览活动:“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传播”。两所高校结合各自特色,合作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被媒体誉为“匠心独具”,“成为了广州国际设计周的重头戏”。笔者以为,本次创展活动成功举行的最大启示在于,它让人看到,学术力量的介入对传统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 朱刚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俗文化
- 敌对的抑或友爱的政治?——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以及德里达对它的解构
- "政治"的本质究竟何在?这是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与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给出了两种初看起来正是针锋相对的回答:前者在《政治的概念》一书中...
- 朱刚
- 关键词:施米特德里达政治敌对友爱
- 一种可能的责任“无端学”-与勒维纳斯一道思考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被引量:5
- 2010年
- 我为什么要为他人负责?这种责任源于何处?传统西方哲学对此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把这种责任归于我的利他本能或同情感,一是把它归于我的自由选择与行动。与这两种思路不同,勒维纳斯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思考方向:到自我的开端之外,到自我的行动(存在)之外,到自我于现在做出的自由决定之外,去寻找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又由于传统哲学往往把自我、存在、现在视为开端或本原(arche),在勒维纳斯看来,相对于这些开端,为他人的责任其实是一种"无端的"(an-archique)责任:它源于那在开端之外或之前的"无端"(l’an-archie)、那种"非本原"(non-originel)。因此,对于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问题,需要的是一种"无端学"(an-archologie)。
- 朱刚
- 关键词:勒维纳斯无端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