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东 作品数:54 被引量:174 H指数:8 供职机构: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卫生厅指令性课题 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凝血功能、免疫调节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3 2019年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ctive liquid resuscitation,AFR)与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凝血功能、免疫调节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46例)和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48例),对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 2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复苏后18 h 2组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24 h、48 h 2组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复苏后96 h并发症发生率,复苏后1周存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2组MAP、SI、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苏前20 min APTT、INR、PT、D-二聚体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APTT、INR、PT、D-二聚体值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24 h DCR组MAP、血压波动幅度、SI值、总补液量明显低于AFR组(P<0.05)。2组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24 h PLA2、PA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PLA2、PAF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48 h DCR组PLA2、PAF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96 h DCR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DCR组存活率明显高于AFR组(P<0.05)。结论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明显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有效纠正休克,复苏期间血压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存活率较高,与AFR相比临床疗效明显;但AFR在复苏治疗早期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严晓薇 李小东 李素清 滑立伟 段立娟 赵静媛关键词:免疫调节 凝血酶原时间 示指背皮瓣联合拇指桡侧筋膜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缺损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示指背皮瓣联合拇指桡侧筋膜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拇指末节缺损的患者,用示指背皮瓣联合拇指桡侧筋膜皮瓣进行修复,示指背皮瓣切取面积在3.5 cm×3.0cm~5.0 cm×4.0 cm之间,拇指桡侧筋膜皮瓣面积在2.5 cm×2.0 cm~3.5×3.0 cm之间,其中拇指桡侧筋膜皮瓣内的感觉神经均与拇指断端内的指固有神经相吻合,示指背皮瓣修复拇指尺掌侧,拇指桡侧筋膜皮瓣修复拇指桡背侧。结果 1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成功,经过2~3年的随访,患者对拇指的外形、功能满意。结论示指背皮瓣联合拇指桡侧筋膜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术式简便,可重建拇指的感觉、运动,不牺牲足趾,是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一种可行性方法。 王培 崔亮 高云峰 薛鑫鑫 李小东 杨阳 于昌玉关键词:外科皮瓣 手损伤 拇指 实体镜像对比技术、虚拟软件模拟技术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比较研究实体镜像对比技术、虚拟软件模拟技术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术前规划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月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复杂性跟骨骨折,依据术前规划的方式,分为实体技术组(即实体镜像对比技术组,31例),虚拟技术组(即虚拟软件模拟技术组,34例),对二组术前基础资料、围手术期指标、随访相关评价指标等予以对比研究。结果手术前一般情况的各项临床指标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手术前实体技术组实施的患侧、健侧校验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镜像对比技术进行术前规划;总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规划费用、术前规划时间,实体技术组多(长)于虚拟技术组(P<0.05);术前、术后3个月的Bohler角、Gissnae角及距下关节水平角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术前的Bohler角、Gissnae角及距下关节水平角,与其对应组别,在术后3个月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18个月,AOFAS评分、ROM度数、骨折愈合优可率、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体镜像对比技术、虚拟软件模拟技术均可以为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提供了良好的术前规划,临床中需要将两种技术结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但实体镜像对比技术会增加患者费用及术前准备时间。 李小东 严晓薇 薛鑫鑫 隋磊 谢强 孔宇 刘飞 姜洪涛 王培关键词:镜像 跟骨 骨折 改良式甲床甲母质清除术与部分拔甲术及全甲拔除术治疗嵌甲型甲沟炎对创面愈合及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 2022年 探讨改良式甲床甲母质清除术与部分拔甲术及全甲拔除术治疗嵌甲型甲沟炎对创面愈合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109趾)嵌甲型甲沟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按照类层抽样法分为A组(予以改良式甲床甲母质清除术,36趾)、B组(予以全甲拔除术,38趾)、C组(予以部分拔甲术,35趾),各34例,对比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治愈率,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甲沟炎感染率、复发率。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A组的换药次数低于B组和C组,而创面愈合时间短于B组和C组(P<0.05)。A组的治愈率高于B组和C组(P<0.0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方面,观察组的术后甲沟炎感染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时点方面,不同时点术后甲沟炎感染率和复发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甲床甲母质清除术与部分拔甲术及全甲拔除术相比疗效更为显著,有利于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降低复发率。 薛鑫鑫 谢强 李小东 付世杰 于昌玉踇外翻微创截骨术后绷带和克氏针固定截骨端生物力学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绷带和克氏针固定微创截骨术后截骨端最大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以及克氏针的最大应力及分布情况。方法招募1位轻中度踇外翻患者,通过其足部CT图像建立踇外翻三维有限元模型,经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微创截骨后绷带和克氏针固定,分析固定术后足部跖屈位截骨端最大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绷带固定截骨端最大等效应力为7.8615 MPA,克氏针固定截骨端最大等效应力为14.253 MPA。绷带固定截骨端总位移为0.26896 mm,克氏针固定截骨端总位移为0.022779 mm。克氏针在截骨端附近的最大应力高达154.7 MPa。结论克氏针固定较绷带固定能更好维持截骨断端稳定性,但绷带固定也符合骨折二期愈合理论,对断端愈合无不利影响。克氏针本身存在应力集中现象,有潜在断裂风险。 谢强 郝宇 李小东 王培关键词:踇外翻 绷带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在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究损伤控制复苏(DC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在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65例)、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63例),对复苏前后基础资料、血压、液体量、凝血功能、休克功能、免疫介质、救治效果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入院时二组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复苏前15 min血小板(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乳酸(LAC)、红细胞比容(H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时间点INR、LAC值DCR组显著低于AFR组,PLT、HCT值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0.05)。复苏治疗18 h时间段平均动脉压、休克指数、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DCR组显著低于AFR组,血红蛋白值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0.05)。复苏前15 min时间点、复苏后24 h时间点二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时间点DCR组TNF-α、IL-6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36 h时间点DCR组TNF-α、IL-6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96 h内并发症发生率DCR组显著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存活率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0.05)。结论 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有效纠正休克及改善凝血功能,临床价值显著;但AFR在治疗早期能有效抑制免疫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严晓薇 滑立伟 李小东 谷锐 李素清关键词:免疫调节 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是否联合后外侧加压螺钉融合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研究对比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是否联合后外侧加压螺钉进行踝关节融合内固定治疗终末期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该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43例,分为2组,即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3),试验组采用外侧入路锁定钢板联合后外侧加压螺钉融合内固定方式,对照组采用单纯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比较2组各临床指标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国际通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治疗前、后2组患者疼痛,采用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治疗前、后2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骨愈合时间分别为(11.65±1.46)周、(12.52±1.23)周,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治疗后2组的疼痛情况和踝-足功能情况都得到改善,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分别为(87.45±3.03)、(85.21±3.96)分,VAS分别为(1.90±1.07)、(2.04±1.10)分,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5)。结论终末期创伤性踝关节炎采用外侧入路锁定钢板联合后外侧加压螺钉融合内固定,固定强度佳,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谢强 隋磊 孙宇鹏 李小东 刘士波 王培关键词:创伤性踝关节炎 踝关节融合 锁定钢板 嵌甲症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调查和耐药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嵌甲症外科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调查和耐药性分析。方法 选取嵌甲症患者21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n=75)和非感染组(n=139),对感染组患者开展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获取的病原菌实施药物敏感试验;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嵌甲症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建立综合指数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及综合指数预测嵌甲症患者术后感染的AUC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75例嵌甲症术后感染患者经细菌培养分离出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共51株、占60.71%,革兰阴性菌共29株、占34.52%,真菌共4株、占4.76%。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100.00%)、红霉素(100.00%)的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克林霉素(92.86%)、氨苄西林/舒巴坦(89.2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100.00%)的耐药率最高,其次为青霉素G(85.71%)、四环素(64.29%);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100.00%)的耐药性最高,其次为左氧氟沙星(90.91%)、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86.36%);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100.00%)的耐药性最高,其次为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85.71%)、氨苄西林/舒巴坦(85.7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性别、年龄、BMI、嵌甲症、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糖尿病史、术后定期清洁伤口、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穿鞋过紧等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术后未定期清洁伤口、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穿鞋过紧是影响嵌甲症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糖尿病史、术后未定期清洁伤口、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穿鞋过紧及综合指数预测嵌甲症患者术后感染的AUC分别为(0.579、0.570、0.603、0.598、0.673)。结论 嵌甲症患者术后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 薛鑫鑫 姜洪涛 刘士波 刘飞 李小东关键词:嵌甲症 术后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细菌种类调查和耐药性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通过对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对感染的细菌种类调查和耐药性进行对比分析,为手外科感染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精确的指导。方法:收集本院手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致病菌,对其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分离细菌582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98株,占68.38%,革兰氏阳性菌184株,占31.62%。不同受伤机制间感染细菌种类存在差异,在不同的受伤机制中致病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127株(21.82%),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7株(14.95%),不同的受伤机制检出的细菌种类不同,但在主要致病菌为院内感染常见细菌且同种致病菌耐药性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的菌类分布不同,主要为院内感染的革兰氏阴性菌,不同受伤机制预防感染细菌种类不同,严重外伤应以预防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但对于术后预防,不同受伤机制尤其是特殊类型的外伤应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作为抗菌药物使用的参考。 刘士波 孙勃 李小东 王培 付世杰关键词:手外伤 受伤机制 细菌种类 耐药性 双腔Fogarty球囊导管在“Y”型血管静脉危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双腔Fogarty球囊导管在断肢再植术后"Y"型血管静脉危象中的作用。方法回顾该院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断肢再植术后出现"Y"型血管静脉危象的13例患者,应用双腔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手术处理,11例患肢成活,平均随访18个月。2例再次出现静脉危象,行切开探查术,将其排除。结果所有患者血栓均位于静脉内,血栓长度0.8~3.9cm。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疗效,差2例、良4例、优5例,优良率81.8%。结论双腔Fogarty球囊导管可快速处理"Y"型血管静脉危象,精确定位血栓位置,降低再次栓塞率。 李小东 王培 尹晶 谷锐关键词:离断肢体 再植术 血管 静脉危象